讀研不規劃 求職兩行淚
考研成績剛剛出來,乍一看這個題目有蹭熱點的嫌疑,也貌似在危言聳聽,所以我就先講一個真實案例吧。
1991年11月1日就讀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后,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他在遺書中寫道:我有些后悔當初沒有學更實際一些的學科。有什么辦法呢?父母自己一竅不通,不能在學業上加以指導,全靠我一個人瞎闖。
< 盧剛事件 >
我實在不愿意對逝去的人不敬,但這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個案,在我這10多年來做職業規劃的過程中,見過不止一個兩個這樣的案例。我記得多年前我到中科院化物所講課的時候,有一個博二的學生站起來說:如果早點聽我的課,當初就不會讀博了,因為他并不喜歡對著機器和數字每天重復工作。去年我輔導的一個學生是中科大和香港城市大學的雙博士,有三篇SCI論文,令人咂舌的學歷背后卻沒有得到好的職業發展,年紀不小了,非常痛苦。
每年出考研成績的時候都有很多學生來問我關于規劃的問題。考過的學生最常問"成績不錯,應該考上了,下一步應該怎么做才能在畢業找到好工作?""考砸了是二戰還是開始找工作?""可能面臨調劑,報考專業怎么做選擇?放棄調劑找工作還是繼續二戰?"熱點一出來,低年級的學弟學妹也會過來問"我到底要不要考研?考什么專業?什么時候考?"下面我想三個考研的最基本問題,在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1 到底要不要考研?
要考研的學生最常見有這么幾個原因:爸媽說一定要考;就業形勢不好,我要考;原來的學校或者專業不好,我要通過考研提升背景。甚至更多人是盲目的說大家都考我也考。那我們到底是考還是不考?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愿意以終為始來看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問自己如果考上了,讀完之后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答案很顯然,其實就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即使在研究所做研究,它依然是一份工作。
當然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甚至包括很多家長和老師單純的把考上研跟出人頭地直接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都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的價值觀。但是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唯有讀書高的本質,實際上是唯有做官高。在封建等級社會里,只有當官才可以獲得最高的社會地位,而平民當官的唯一路徑就是讀書,換句話說目的也只是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要問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樣的工作,這份工作是否需要研究生的學歷?需要什么級別的學校?需要什么樣的專業?而不是盲目地覺得考上研就一定更好。每份工作都會對學歷有具體的要求,大家只要看招工簡章就會知道了,不能靠自己臆測。
比如說如果要做醫生,那基本上就得讀到博。如果要當工程師,多數情況下碩士研究生會比較好。而如果做市場營銷的工作,本科生基本上就夠了,即使是500強的快消企業,包括寶潔、瑪氏這樣的頂級企業。如果是財務、人力資源這一類的行政崗,多數情況下本科生也夠了。在金融機構如果做前臺,就是跟客戶打交道的工作,本科生就夠了,甚至不要求金融專業。如果是做后臺的工作,對于好的企業,985的碩也只是起步,最頂級的投行C9的碩都不見得能進。
當然也有人會說讀完研之后競爭力一定會增加,這當然沒有錯,但是我們要考慮到投資回報率。讀研這件事情報考研班花了幾萬塊錢,只是最小的一個代價。真正大的代價是準備考研的大半年和讀研的2~3年。碩士生的平均薪水確實比本科生高一些,但是本科生工作三年之后的薪水和碩士生剛剛畢業的薪水是沒有太大本質區別的。
而同時考研的風險很大,每年被錄取的人不超過1/3。那些考不上的同學會完美的錯過秋招和一部分的春招,也會失去大三暑假找實習提升能力的機會,畢竟學習只是企業看中的其中一方面。當然不要因為風險就不去考研了,因為有一些工作是一定要求更高學歷的,所以我們要先問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以終為始來看待考研的問題。
2 選擇什么樣的方向?
你居然有耐心看完上面一段,理性的為自己做了一個讀研的打算,那么我們就要謹慎的考慮到底讀什么樣的專業。下面這張圖是美國教育部給出的教育結構圖,我在中國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就拿這個來做參考,畢竟我們現在的教育最主要的模仿者對象還是美國的。
從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出,在本科生也就是under graduate之上分出了兩個方向。從職業規劃的角度我們管它叫做professional和 nonprofessional,大白話可以翻譯成好就業的和不好就業的。比如說純文純理的多數是不好就業的,文章開篇提到的盧剛讀的物理專業就屬于這一類。商科工科醫科這些就是好就業的,或者說他的學習是以就業為導向的。
我們并不是詛咒那些純文純理的同學,畢竟我個人最喜歡的也是物理學這個學科。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專業最終的目標并不是培養職業化的人才,而是培養一些為人類傳承和探索文明的杰出人才。
比如說大家都不知道歌德巴赫猜想搞出來能有什么用?但是我們還是要去研究,因為他的研究成果可能會讓所有的技術做一代的推進。比如華為現在就提出他們的開發進入了無人區,摩爾定律和香農原理都已經接近極限,必須尋求物理學上的突破才能讓通信有更大的發展。而阿里集團也在去年建立了達摩院,要在未來幾年投入1000億進行基礎研究,用這些成果來推動阿里下一步的發展,他們需要的就是這一類的人才。
這些研究性的人才可以享受崇高的社會地位,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及還算富足的物質待遇。他們在享受智力帶來的快樂時也會承受極大的挑戰,當然如果不是真心熱愛這門學問和能夠享受這種快樂,可能會沒有辦法堅持讓自己做到,畢竟研究學術是一件非常清苦的事。
有些人不愿意這么做,所以他在本科讀完這個專業之后就在讀研的時候選擇了好就業的方向。而事實上很多的研究生專業是需要其他專業的理科底子的。比如說讀金融專業或者說計算機專業,如果是數學的本科其實挺好,甚至物理也不錯。比如說在美國生物學的學生更多是為醫科去做準備的,而哲學的本科生更多是被當律師做準備的。
3 選擇在什么時間考研?
在國內大家的習慣似乎都是讀完本科就馬上考研。事實上在國外的情況多數不是這樣,而對于很多的專業甚至不應該這樣。我們很難說每一個專業一定應該怎么樣,但是大致來說有這樣的規律:純理純文的如果要讀研,應該畢業之后馬上讀。商課的學生最好是工作2~5年之后才去讀。工科的學生選擇推廣可以本科畢業直接工作,也可以畢業兩到三年之后去讀研,也可以直接讀研,然后去工作。
當然在更多情況下,我們見到國內的學生對未來的發展其實是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并不建議大家盲目的去讀研,之前說過它的成本很高,風險也很大,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失去一次選擇的機會。
一個學生讀完本科不看本專業,其實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也很常見,就業的時候,招工單位也非常容易理解這種行為。但是如果讀完研,你的成本已經太高了,你自己你的家庭和你的企業都很難容忍和理解過完年之后不干自己的本專業。
多年前有一次看郎咸平的節目,他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資深教授,在回答觀眾問題是明確的說,他就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直接讀研,原因就是會失去一次選擇的機會。尤其我們中國的學生,從小對社會接觸的人少,并不清楚真實的企業和職位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們在高考報考的時候很可能已經錯過一次了,讀研時可以糾正這次錯誤,但是更多時候我們看見大家從一個火坑跳進了另外一個火坑。
<郎咸平說:不要讀研>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o0838yxeb50.html)
我們在講職業規劃課,最常見的一句話是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我們去做每一道模擬題都是戰術上的勤奮,而那個時機那個方向的選擇是戰略上的,如果這個選擇錯了,戰術上的勤奮只會離我們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奇怪的事情是我們中國學生不論是考大學考研還是出國都要準備整整一年的時間,但是不管在選擇大學的志愿,考研的方向還是在最終的求職目標,居然多數人花的時間不超過三天,甚至比不上大家選一部手機所花的時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題目上說學習不規劃求職兩行淚。
路遙的半自傳體小說《人生》扉頁上有這么一段: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
《人生》
我自己從事職業規劃的工作已經10多年了,面對面聊過的學生成千上萬,聽過講座的學生不計其數。其實有時候重復的去講同樣的道理或者笑話是一個很累人的工作,讓我一直有熱情在這份工作上是因為我知道往往一節課一次交流有可能改變學生整整一生,事實上我們也確實幫助了非常多的學生,走上了非常好的職業道路,希望這周末的講座也能為你帶來更寬廣的是以后更清楚的規劃。